行业门户
NEWS CENTRE
首页
>
新闻中心
>
电影业内人士谈人工智能AI:是冲击也是契机
电影业内人士谈人工智能AI:是冲击也是契机
2024-03-21 阅读:404

《我们的终结者重置版》已经在美国线下首映。

今年2月,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发布了人工智能文字生成视频大模型Sora,该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快速制作长达一分钟的视频,这些视频可以呈现具有多个角色、特定类型的动作以及主题和背景准确细节的复杂场景。3月,一部完全由AI制作的长片科幻电影《我们的终结者重置版》在美国线下首映。

这几年,随着AI技术的不断更迭,影视行业也越来越感受到了危机。去年好莱坞编剧大罢工,其中一个矛盾便是AI可以生成剧本,威胁到了编剧的权益。而编剧仅仅是其中受到影响的一环,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影视从业者透露,气氛画师、分镜师等工种受到AI的冲击更大。

AI是否会威胁甚至颠覆影视行业?新京报采访了青年电影导演/AI创作艺术家张楠、摄影指导王昱(代表作《封神三部曲》《黄金时代》)等行业从业人员,请他们谈一下AI对影视行业的机遇和挑战。在王昱看来,虽然AI技术在不断迭代更新,技术越发成熟,但它终究不是生命,无法取代人类情感的部分。《满江红》编剧陈宇说:“人类会有局限性,容易情绪化,我们情感上的‘缺陷’甚至‘短板’,恰恰是艺术和我们相遇的地方”。面对来势汹汹的AI,张楠觉得,行业内的每个部门都应该去学习一下,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拥抱它。

对影视行业基础制作层面冲击最大

前段时间,张楠看了由AI制作的《我们的终结者重置版》片段,“感觉它更像一次行为艺术,观感上肯定不如真人电影好,但是它提出了一种可能性,AI制作的电影从气氛上或者整体观感上可以接近真人拍的作品”。

张楠很早就开始关注AI,2022年国外推出了一款AI绘画工具Midjourney,能够用文字直接生成图片,当时张楠就有个直觉,AI肯定会在影像界带来一个革新,他就赶紧去研究文字生成图片,图片生成视频的技术。基本上市面出现的各种AI工具他都用过,算是比较早使用AI的一批人。

在张楠看来,AI技术的更新迭代特别快,去年大概每两三周就会有一些信息传来,一般一两个月就会更新一次。以Midjourney为例,该产品已经更新到了第六代,第七代也在预告发布,据说会有匹敌Sora的功能出现。而AI技术的突飞猛进,对影视行业造成了直接的冲击。

张楠觉得,目前AI对影视行业影响最大的职业是气氛画师和分镜师,这种最直观的设计部门可能受到的冲击力是最大的。之前电影分镜需要5个人画,要一两个月才能画出一部电影分镜来,现在ChatGPT就可以做出比较精准的分镜头。之前做一个好一点的气氛图,一张图要达到1万元的费用,各种沟通时间成本也很高,所以从时间到经费都在燃烧。并且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门,一旦前期气氛图搞不好,就有可能影响未来的拍摄,以及后期视效部门的参考。但有了AI,就可以相对快速生成好几百张气氛图,最后以主创审美为主选择一张继续优化细节,整个环节都清清楚楚,令每个部门大大地节省了时间和人力。

AI再往后发展,摄影师、作曲、演员、视效部门面临的压力就比较大了,张楠用AI制作了几段视频,就是用AI作曲,“能够达到我想要的水准”。而摄影部门也不需要去拍了,也不用找外联去堪景,需要什么样的景,AI都可以做出来,节省了大量成本。演员也有可能被取代,现在AI在人物微表情和台词方面发展迅速。而后期视效部门,AI数字绘景现在完全可以做到,模型问题在算力提升的情况下会尽快解决,后期的动画部门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因为不用一帧一帧去调了,很多动画软件也加入了AI模块。

随着AI技术的分层迭代,再往后可能就会冲击到导演、编剧层面。张楠说,所谓的冲击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失业,而是说AI会冲击到工作本身。张楠打了个比方,以前汽车出来的时候,马车夫也没失业,好多人就去开汽车了,失业的是马。AI技术出来之后,肯定有一部分人会受到冲击,但只要认真学习和转型,还是会比没有经验的人做得好。

在摄影师王昱看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在影视行业里越是基础制作层面的,越容易被取代。AI技术的革新就好比工业革命,但速度比工业革命还快,它是几何级的增长。一个人去看1000部电影找参考是很难的,但AI就会很快,并且沟通成本大大降低,速度提高很多。

以摄影部门为例,在电影数字化之前,只有摄影师知道拍的是什么,等数字化之后,本组的部门长、制片方都知道拍了什么,都可以评判,改变了拍摄的逻辑。而到了绿幕拍摄之后,摄影部门需要和其他部门一起沟通,有很多未知和不可控因素。而等到将来虚拟拍摄的时候,又改变了一种创作方式和想象路径,摄影师要提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当时拍摄《封神三部曲》的时候,剧组曾尝试虚拟拍摄,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达成。作为摄影师的王昱说,当时所有的视效镜头和动作镜头基本都做了动态预览,但它是二维的,还比较粗糙,如果当时有AI的帮助,效果会更加逼真。

无法取代的是人的情感

在张楠看来,目前影视行业每个部门在审美方面具有指导性的人,是AI无法取代的。AI在未来或许可以取代一些纯人力部门,像机械组、设备组、威亚组这些硬指标的部门,但部门长是取代不了的,因为AI没有审美判断。这张图到底是不是审美甚至市场需求?最后还是要人来做决定。“说个极端的例子,在医学上AI是不能替亲属签字来承担风险的,这个最终的责任还是需要人来承担”,张楠说,目前影视行业各个部门不可能都被AI取代,只不过人们的工作地点变了,可能美术不需要整天去堪景,交给AI来做,但是这个景是不是导演、是不是美术设计认可的,最后还是要让主创来选择。

王昱认为,虽然AI技术在不断迭代更新,技术越发成熟,但它终究不是生命,是无心的。“AI还是要靠人来指挥,它取代不了人心,这是最根本的地方”,王昱说,AI永远是个工具,只是说这个工具最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像诺兰电影《奥本海默》中,在原子弹起爆试验前,格罗夫斯将军问奥本海默:“我们毁灭世界的概率是多少?”奥本海默回道:“几乎为零。”AI也是同样的问题,就算AI依靠无限量的数据演算,它最终也无法达到真人电影的情感深度。

《满江红》编剧陈宇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AI不会出现语言逻辑上的错误,但会在内容逻辑上比较初级,很难创作出一个稳定的、有因果关系发展的故事,达不到叙事艺术的层面。可能未来几年,它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因为它的计算能力是人类无法比拟的,但是涉及情感、价值观层面,AI就会露怯。在陈宇看来,越接近于综合性思考、策划层面,对于AI来讲就越难,而越具体的工作越容易被取代。

陈宇举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个段落为例:主人公安迪不顾受惩罚的代价,跑到监狱广播室里播放了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外边放风的狱友被这突如其来的歌声当头击中,沉浸其中。从逻辑角度讲,安迪干这事情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他之后肯定要挨打,关禁闭,这种触及人性的段落,AI就很难创作出来。陈宇说:“人类会有局限性,容易情绪化,我们情感上的‘缺陷’甚至‘短板’,恰恰是艺术和我们相遇的地方”。

在陈宇看来,提问题将会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将来一个很重要的职业可能是AI提问师,能够很好地提问,问出很有效、很有意思的结果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AI技术要颠覆影视行业的说法,可能还为时过早。sora刚突破可以制作长达一分钟视频的界限,但还不太稳定,距离制作一部有画面、故事、人物的电影,尤其有思想情感的电影长片,还差很远。科技在取代一些工具的同时,也会创造新的行业,产生新的工种。只要AI没有自主意识,凡是主观性的内容,最终又会落在人身上。影视行业欢迎拥抱新的技术,只要思想是独一无二的,就不可能被取代,因为人类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在于: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会针对个体给出不同审美作品

目前为止,张楠已经用AI制作了6部短视频。“我做第一部的时候,AI还不太完善,之后越来越好,你能从我制作的视频中,看到AI技术确实在不断发展”。最近张楠将这些短视频以“小熊叨叨”的网名发布在B站,合辑点击量已经超过二十多万。

这些两三分钟的视频,几乎都是通过AI制作的,包括音乐。配音是张楠的声音加上AI生成的声音完成的。他平时抽空做一点,最慢一周就能做出来,如果集中时间做的话,两三天就能轻松完成,不过还需要精调。

张楠觉得,AI还有个优点,就是在制作视频的时候,不必考虑得特别清楚再去入手,因为AI会给你一些灵感。比如,你头脑里有了一个创意,但具体什么画面还没想清楚,AI给出一个具体的画面之后,你再根据里面的细节,时刻调整你的创意,是一种交流,在促进思考的进步。

在张楠最新用AI制作的视频《喵星权游之王子复仇记》中,里面有两个镜头用的是真实素材,他想尝试将AI和真实镜头放在一起,在观感上会不会违和,结果证明观看者根本看不出来。“虽然目前AI不成熟,但是如果我们用实拍加AI来完成一部电影,完全是有可能的”。张楠特意强调。

对于AI是超级工具的概念,张楠在使用AI的过程中,他越发觉得不是很赞同,“如果是工具的话,我造一把斧子,完全知道这个斧子是帮我砍树的,但AI不是,因为它是一种多模态,可以适应不同行业,有一整套神经网络,可以思考,甚至自己学习自己”,张楠说,与AI沟通不要妄图用数据控制它,而是交流,有来有回的信息输出。

比如输入一串文字:一只小鸟在天上飞。AI会给出很多答案,怎么飞,阴天还是晴天,白天还是晚上,再之后进入意境化描述的时候,可能需要提升自己的审美,要大概知道哪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是你想学习的,然后告诉AI,AI再去搜索全世界关于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拿到你想要的东西。等下一次AI再给你生成类似图的时候,它其实大概率知道你的审美倾向。“AI也在一点点学习,同样的提示词,我用自己的AI制作出来的东西,跟我朋友做的就不一样”。

张楠觉得,AI会针对每个人给出不同审美的作品。所以,这就需要创作者去大量看书,看美学方面的东西,而不是让AI去引导人,否则的话,最后AI做出来的作品虽然很漂亮,但就是不吸引人。张楠说,作为电影来讲,回到它的文本性、文学性至关重要,想要随随便便忽悠观众已经不可能了,观众未来见到的美的东西太多了,但有思想的作品还是难得,就看你怎么做了。

以开放的态度拥抱AI,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契机

在张楠看来,AI肯定会掀起一场技术革命浪潮,首当其冲的就是影视界。因为现在所有的AI展示全是以图像为主,这种形式最直观,代表了人们基本的图像诉求。其实AI影响最大的不是影视,它对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才是真的大变革。AI就像一个大管道,每个部门都能够搞一个吸管插上去,汲取自己需要的一部分。

面对来势汹汹的AI,张楠觉得,影视行业的每个部门都应该去学习一下,可以不用学太好,先用起来。“因为谁也不知道AI最后会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不是最后连导演也不需要了,谁都不需要了,也有可能,只不过我们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不过现在看来还需要时间”。

张楠之前看过一个在亚太地区人工智能方面很专业的代表人物的讲座,有人问过他一个问题:面对AI,大家都很迷茫,我们应该如何保住工作。那个人说:现在全世界很多科学家包括社会学家都会迷茫,咱先用起来,最后看怎么发展,再顺其自然。

目前,张楠做的电影已经开始AI介入了,现在在试验很多镜头,出来的效果跟实拍也没有什么两样。“这半年AI应该不可能大规模去替换真实镜头,但是未来一定会的”。类似Sora等较为先进的AI出来之后,它的下一代肯定会更好,将会大大缩短电影周期,提高拍摄效率。这样,导演喜欢,因为能比较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投资方也喜欢,可以省钱,又能够做得更好。

AI介入影视行业之后,实拍就没有意义了吗?张楠觉得,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些不同的赛道,像最近上映的俄罗斯太空电影《挑战》,实现了太空实拍的壮举,这是目前为止AI达不到的效果,当要致敬艺术,以人的精神信仰作为驱动力时,只有实拍才具有意义。如果要做一部纯商业片,用AI方式来呈现就几乎没有问题。未来AI电影可能会大行其道,成为一个科技平权时代的艺术产物,每个人都可以去创作,但水平肯定有高有低,形成一种金字塔结构,与之对应的赛道就是用实拍来创造构成另一座金字塔。

对于编剧陈宇来说,现在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无论是科技的变化,还是社会的变化,每个人都要不断地深入,接受这种变化,否则就要被淘汰。总体来说,要抱有一个更开放的态度,积极的心态,来看待AI技术,它能倒逼创作者,能够淘汰一些平庸的创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契机。

采写/新京报记者 滕朝

13560189272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201号金泽大厦808室
COPYRIFHT © 2010-2020 广州市名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203057号
  • 这里是二维码